>>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固原战国秦长城 厚重历史绽放新韵(上)
2023-10-13 06:55:36   
2023-10-13 06:55:36    来源:新消息报

逶迤在黄土塬上的战国秦长城。

在长城脚下生产生活,张宗武一家幸福且满足。

文保员张宗武捡拾长城上的垃圾。

秦长城观景台。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第十三大队宿营地旧址。

虎俊隆自费打造“郭文海事迹展”和“窑洞里的红色记忆展”。

彭阳县战国秦长城遗址。

  长城,一条矫健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于崇山峻岭之巅,蜿蜒于黄河之滨,气吞山河,宏伟磅礴。

  长城,一部文化史诗,摆放在中国辽阔书桌上,每一段都在讲述历史风云,每一页铺陈九州过往。他的存在,是历史美感,裹挟着苦难与沧桑;又是现实向往,充塞着崇敬与荣耀。

  长城,凝结着先民们的智慧和汗水,标示着中国形象,守护了中华文明,挺起了民族脊梁。

  昔日,长城即是生存,是生命赖以存续的屏障。

  今者,“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永远不朽的革命精神,激励我们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我们必须到达长城,到达中华民族的意志长城,到达新时代的精神长城。这一切,都可在“长城博物馆”——宁夏大地上感知。

  逶迤在宁夏山川上的长城,分布广、跨度巨、种类多、时代全,雄浑而壮阔。宁夏长城内外,苍穹深蓝,群山逶迤,风情万种,百业兴旺。

  2023年9月5日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推出《不到长城非好汉》媒体融合系列报道,按照宁夏长城修筑的历史轨迹,对宁夏长城保护现状及历史故事,长城内外的风土人情、产业发展、人民生活等进行全景式报道。

  塬上长城

  塬上晨风有些冰凉,张宗武穿了件薄外套,开着心爱的小皮卡车,出门巡护去了。

  夏秋时节,黄土塬成了巨幅油画。张宗武在画里沉浮,而他无暇欣赏大美田园,眼睛紧紧盯着高于塬面的土墩墩。每到一座墩台,必下车巡查,看看兔鼠有没有在其上打洞,看看羊群有没有在其上食草,看看村民有没有在其上取土……尽管巡查不下千余次,墩台上一草一木都刻在他心中,但他依旧像待初恋般呵护着。

  张宗武,彭阳县城阳乡长城塬上的这名庄稼汉,还有另一个身份——战国秦长城的文保员。

  每一段墙体,每一座墩台,每一处城障,都在张宗武脑海里连点成线,蜿蜒壮阔成巨龙。

  守望长城久了,他也快成为研究长城的专家了,但三个千古之谜郁结成他的困惑。

  第一个千古之谜是,长城从花子沟圈墩台东南向斜穿平坦宽阔的塬面,到张宗武家门口的张沟圈城障,而后又垂直北去连接到杨小庄长城。在这里,长城修筑走向形成了“V”字形转折,极为特殊,极为不解。

  老伴祁广琴是塬上最靓的姨,爱唱歌跳舞,也会过日子,是张宗武的“导师”,善于用传说给张宗武解惑释疑,“塬上有个传说,当时从两头修长城,花子沟圈西头先修成。杨小庄东头长官为了赶工期,连夜修长城,天亮后发现方向错了,修到张沟圈的长城接不上花子沟圈西头长城,又修了张沟圈到花子沟圈的长城,才连接上。”

  据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途经宁夏固原市的战国秦长城墙体173.2千米,单体建筑150座,城址21座。

  关于这段战国秦长城走向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认定。一种是,东端从甘肃省镇原县马渠乡进入宁夏彭阳县孟塬乡糜岔塬,经彭阳、原州,从西吉县兴隆镇东台村出宁夏境,入甘肃省静宁县北峡口。另一种认定截然相反,即从西吉县东台村入宁夏,从彭阳县糜岔塬出宁夏。

  其实,长城的修筑本没有起点和终点,而是分段筑城。就像如今修公路、铁路一样,先进行勘察设计,然后施工队根据图纸分标段同时施工修筑。

  考古学者罗丰认为,长城沿线的关堡城障很可能先行修筑,后来再修筑墙体,在这些城障处形成大的转折,除去地形因素外,迁就原有城障形势也是原因之一。长城墙体可能分段同时施工,彭阳张沟圈城址附近的长城走向显示了这种结果。

  张宗武的第二个千古之谜是,彭阳县有孟塬、姜洼,就有可能姜洼的女子嫁到孟塬当媳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孟塬?

  没有专家的考证,老伴祁广琴这样给张宗武解惑:“可能是真的。老人们传说,孟家院子里种了一棵葫芦,长着长着,就爬过墙,在姜家结了一个大葫芦,切开一看,葫芦里生了个女娃,就取名孟姜女。”

  张宗武的第三个千古之谜是,长城塬上有“白马坟”“白马庙”,秦始皇的白马三太子是不是真的埋葬在这里?

  这个也没有定论,老伴祁广琴这样给张宗武释疑:“传说是,秦始皇修长城时,老百姓抬土打墙,饿得连路都走不动。秦始皇的三太子负责修长城塬上的长城,他见百姓可怜,就下令歇缓一阵子。谁知道这些百姓太乏了,睡了三天三夜。被秦始皇发现了,砍了三太子的头。后来,秦始皇后悔了,就封三太子做了个白马天神。老百姓知道三太子是为了他们,被砍了头,就把他厚葬于长城塬上,建起了白马爷庙。”

  张宗武是个较真的人,不大相信老伴讲的传说故事。但他认为,毛泽东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词句中的长城,应该包含这里的长城,因为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是沿着长城走向陕北,在长城塬乔家渠宿营一夜。

  在张宗武看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已扎根于此,鼓励人们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过上了小康日子,现在正为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不懈努力着。

  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座木制“秦长城观景台”,是虎俊隆建设古庄园的得意之作。

  每次站在观景台上,远眺对面山梁上的战国秦长城,虎俊隆都会感慨万千。“万里长城体现了整个民族的统一意志,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防御匈奴入侵而采取的防御措施。” 虎俊隆说。

  战国秦长城古老而顽强,两千年前,先祖把土立起来,夯筑成地球奇迹之一;两千年的风蚀雨淋,这条“巨龙”线段珠散,但鲸状分布的烽火台,依然熠熠生辉,傲立着中华儿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秦长城观景台”亭子里,悬挂着毛泽东的两阕词。虎俊隆觉得,大雪纷飞的日子,在彭阳县孟塬,可以看见《沁园春·雪》中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之壮美;《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说的就是战国秦长城。

  长城是凝固的长征,长征是移动的长城,初心使命都是为了保家卫国,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追求和平。长城与长征,在彭阳县长城塬、孟塬相遇,长城古文化、长征红色精神、生态绿色产业,“三色”资源在彭阳“两塬”汇聚,激荡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豪情。

  1935年10月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沿着长城向陕北进发,在彭阳县长城塬、孟塬宿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第十三大队,宿营地就在孟塬乡草滩村虎俊隆家的古庄院里。红军战士郭文海留在古庄院疗伤,与虎俊隆的先辈结下了永世不忘的亲情。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就这样根植在了虎家的血脉中,到虎俊隆这一辈人愈加坚定。2015年,从宁夏师范学院退休后,虎俊隆回到古庄院,探索不一样的乡村振兴路径。

  这个路径的名字叫田园综合体。

  虎俊隆发掘当地的长征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第十三大队长征宿营地。

  “这几年在走访过程中,我选择了这些爱国主义题材,以供研学。因为党史不能忘,过去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不能忘。我搜集整理了历史资料,自费打造‘郭文海事迹展’和‘窑洞里的红色记忆展’等,并免费对外开放,为一拨又一拨参观者讲述发生在这里、鲜为人知的红色感人故事。”虎俊隆说。

  “基地建设得有模有样,很多人觉得这件事做起来或许很简单,其实相当复杂。请来设计师,从一点一滴做起,虽然非常不容易,但是做起来后意义重大。”虎俊隆倾其所有建设这处田园综合体,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与长城文化。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扎根于这片热土,鼓励人们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为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今年,当地红梅杏受霜冻影响,减产严重,虎俊隆自创保温法,使庄院的红梅杏伤害降到最小。

  红梅杏是彭阳县最具特色的地标生态产品,但每年春季飘忽不定的霜冻,让红梅杏坐果难以把握,难以稳产增效。这是影响彭阳县红梅杏产业大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有果农因此灰心丧气,砍树毁园。但虎俊隆就是不信这个邪,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劲头,在古庄院周边种植了40亩红梅杏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刚开始我也没有百分百的信心做好,但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虎俊隆说。

  筑长城以拒胡

  2000多年的时光,已把战国秦长城变矮,甚至隐入大地,线断珠散。

  珍藏在博物馆里的长城缩影,或在山梁上蜿蜒,在峁巅上矗立,可窥其雄伟之姿,见当年之磅礴、巨大、显赫。

  彭阳博物馆里,每一件文物都见证了筑城前后的历史,记载着长城内外的故事,讲述着一部完整的中国通史。馆藏的翼马纹金、虎噬羊镀锡铜、子母豹等春秋战国文物,在细微中,隐藏着战国秦长城修筑的起因。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着与长城有关的一段:“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电视剧《芈月传》也演绎了这段恩怨情仇。在消灭最后一个强戎以后,在戎地设立三郡,并修筑长长的城墙,用于阻挡戎、狄等北方游牧的胡人骑兵。

  筑长城以拒胡,秦人似乎做到了。

  考古学者罗丰认为,在秦国统治者心目中,长城是中原文化所能达到的边缘,也标志着野蛮地域的开端。长城的修筑尽可能地瓦解了中原边地民众与草原游牧者之间的潜在联系,成为保护农耕者,驱除游牧人群的一道人工防线。

  筑长城以拒胡,秦人似乎也未能彻底做到。

  罗丰认为,帝国的边疆从来没有一条绝对的界线,战国秦长城并未有效地把游牧人群阻隔在长城以外。

  位于战国秦长城之内的彭阳王大户春秋战国戎人墓地,就能说明,秦长城并未把所有的游牧人群驱除到长城之外,而是秦人修筑长城时,成规模地把戎人等游牧人群留在长城内。戎族部落成为秦国的臣民后,仍按照自己的方式生产生活。

  秦国的边境,只是农业人群与游牧人群政治经济文化的过渡带,长城是这个过渡带的中心。

  这段秦长城为何如此高大

  这是一群生活在长城脚下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通往两千多年前的“神秘通道”——战国秦长城博物馆。

  在这里,孩子们了解到城西那段古长城的历史。

  战国秦长城,西起甘肃洮河谷地,东至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全长约1755千米。

  这里是《山海情》中干涩荒凉的西海固,却又是古长城扼守萧关的重镇——原州。

  途经宁夏的战国秦长城长171.551千米。如今在宁夏看到的大多数是墩台,墙体绝大部分消失,在彭阳城墙梁、西吉马莲川也能看到一段段残存墙体。

  但在原州区长城梁,有一段6.245千米长的战国秦长城保存较好,墙体高大雄伟,残存高度达两三米,最高达十几米;墩台密集,200米左右便筑一台;城障集中,2000米就修一座;墙体、敌台、城障关堡保持着当年完整的防御体系。

  这段城墙缘何高大雄伟呢?

  考古调查发现,这是后世修缮利用战国秦长城的结果。长城沿线发现的大量遗址和墓葬,一再显示秦汉曾利用过这段长城。固原古长城曾是宋夏拉锯争战之地,宋人曾在这里挖几道“长城壕”,修筑关堡11座,建造烽火台8座。

  宁夏考古研究所通过发掘解剖,发现这段长城存在叠压关系,底部夯土墙体是战国秦长城,明代又对两侧及顶部进行了堆宽堆高,还在堆土内发现了明代青花瓷片。正是因为明朝大举修缮,才使这段古长城高大宽阔,才让今人领略了战国秦长城的风姿。

  战国秦长城博物馆里,展出的物件跟孩子们的生活最远相距几千年,但好奇心与自豪感在他们脸上显露无遗。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孩子们继续探寻这座丝路古城的文化印记,与斑驳的城墙相遇,一半是历史,一半是故事。

  出品人:景 瑜

  策 划:赵海虹

  监 制:连晓芳 张国礼

  统 筹:杨焘郡

  编 导:王玉平 牛宝林 柯瑞莹

  执 行:地方全媒体频道

  新消息报社

  出 品: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玉平 剡文鑫 牛宝林 杜银双

  王雷 柯瑞莹 姬禹 李昊斌 哈玲 朱敏文/图

【编辑】:张剑平
【责任编辑】:张剑平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